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泰雅晏蜓 Aeshna petalura taiyal Asahina
台灣特有亞種
冰河時期,北方溫帶地區的部分生物南下,將台灣當作躲避酷寒的棲身之地。但,冰河消退後,牠們卻繼續留在台灣中高海拔山區。泰雅晏蜓正是其中一種,主要分布台灣本島海拔1700公尺以上的山區,
泰雅晏蜓是大型的蜻蜓,成蟲全長6.7~7.2公分,外觀上明顯的特徵是,上額有黑色T字斑,腹部背面第二節有類似人臉的斑紋。
由於高山地區氣溫較低,泰雅晏蜓的卵及水蠆在冬天會停止發育,等到隔年氣溫回暖時,才繼續生長,所以一個世代約須花費2至3年的時間。
在台灣,有不少物種的命名是以原住民族名加上物種名,譬如:泰雅鈍頭蛇、西拉雅蛇舌草、凱達格蘭新米蝦,等等。
資料來源,歡迎點擊瞭解更多:
點此購買 >>台灣特有種 收納手冊:泰雅晏蜓
繡眼畫眉 Alcippe morrisonia
台灣特有種
繡眼畫眉,因有一圈白色細毛繞著眼睛四週而得名,俗名亦稱「大目眶」。分佈在海拔約300至2400公尺,是一種常見的山林鳥類。
繡眼畫眉是雜食性,生性活潑,叫聲急促吵雜。台灣原住民邵族、泰雅族、布農族、排灣族出外打獵前,常仔細聆聽繡眼畫眉的鳴叫次數及聲音,以判斷吉兇。
繡眼畫眉原先列為台灣特有亞種,2014年7月14日劃入台灣特有種。台灣特有種鳥類也從24種增至25種。
資料來源,歡迎點擊瞭解更多:
點此購買 >>台灣特有種 收納手冊:繡眼畫眉
夸父璀灰蝶 Sibataniozephyrus kuafu
台灣特有種
又名插天山綠小灰蝶、夸父綠小灰蝶,為灰蝶科璀灰蝶屬。
夸父璀灰蝶為臺灣特有種,一年一世代,僅食台灣山毛櫸新芽、嫩葉,成蟲只有在五到六月於台灣山毛櫸附近活動,出沒時間大多於早晨時段,不易見到。分布範圍狹窄,局限在台灣北部與東北部有台灣山毛櫸的中海拔山區。
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徐堉峰花了七年,終於在北插天山的臺灣山毛櫸上發現夸父璀灰蝶。因本種成蟲出現期,恰在梅雨季前,成蝶只在晴天活動,再加上台灣山毛櫸林均處於霧林帶,難有日照,對這觀察研究者而言,亟需猶如夸父追日般的執著與傻勁,因此以神話中竭力追日的夸父作為此物種小名。
資料來源,歡迎點擊瞭解更多:
點此購買 >>台灣特有種 收納手冊:夸父璀灰蝶
大屯姬深山鍬形蟲 Lucanus datunensis
台灣特有種
雄蟲26-35mm,雌蟲約30mm,紅褐至黑褐色,本種雄蟲在近緣種中大顎長度最短,不論體型大小前端皆有分叉。
大屯姬深山鍬形蟲族群分布範圍狹窄,僅出現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大屯山區,屬於晝行性物種,每年五到六月間雄蟲會出現在山頂附近的芒草叢、箭竹叢或地面、枯木內,且常在草原間飛行,雌蟲則極為少見。
資料來源,歡迎點擊瞭解更多:
點此購買 >>台灣特有種 收納手冊:台灣姬深山鍬形蟲
白面鼯鼠 Petaurista alborufus lena
臺灣特有亞種
眼大,臉圓。頭與身體背部為棕褐色或赤褐色,臉部及腹部呈白色。身長35~43公分,尾部約44~48公分,尾巴比身體長。飛膜由前肢延伸至後肢踝關節。
為夜行性動物,在夜晚覓食嫩葉、果實,也吃昆蟲。多半為個體單獨行動,只有在哺育幼鼠時,母鼠才帶著幼鼠覓食。白面鼯鼠並不會飛翔,主要是藉由飛膜與氣流滑行。
分布於1,000至3,000尺的森林中。雪霸、太魯閣以及玉山國家公園皆有其蹤跡。
資料來源,歡迎點擊瞭解更多:
點此購買 >>台灣特有種 收納手冊:白面鼯鼠
台北樹蛙 Rhacophorus taipeianus
台灣特有種
體型中小型,3.5 ~ 5.5 公分,吻端尖,眼睛虹彩呈金黃色,鼓膜不明顯。皮膚光滑,背部呈綠色。趾端皆為吸盤狀,呈黃色;後肢的內側呈黃色,有褐色小斑點。
台北樹蛙在冬天繁殖,只有冬天才能聽見牠們的鳴叫聲。雄蛙在泥地挖洞築巢,再以蛙鳴吸引雌蛙。挖洞求偶的舉動是台北樹蛙最與眾不同的特色。
分布於南投縣以北中低海拔地區,主要出現地點在台北盆地周圍。
資料來源,歡迎點擊瞭解更多:
點此購買 >>台灣特有種 收納手冊:台北樹蛙